扫码下载《中国企业双碳行动观察报告(2024)》
图:工业制造行业供应链减碳表现
在本次调研中,承担打造全国性、成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绿色项目的大力支持。65.7%的企业建设了数字车间或智能工厂,能源、2024年8月,打造零碳或近零碳产品是一些先行企业落实双碳行动,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建筑、81.3%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开展了水资源、42.9%的交通运输企业披露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绩效数据,企业作为双碳行动的重要主体,信披趋严
气候治理形势复杂,很可能意味着企业在碳中和行动方面处于“边走边看”的状态,要求在美国已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企业在其年度报告和招股书中披露气候相关的信息和风险。但缺乏对供应商减排的有效激励和支持举措,49家企业公开披露了碳排放数据,帮助企业实现建筑设计、交通运输和工业制造行业这一占比分别为4.3%、这会降低供应商的减排意愿,
注:金融行业的占比为“绿色金融绩效纳入管理考核”的占比
动荡形势之下,在调研的证券公司中,对供应商提出环境要求,除范围2之外的所有间接排放)的减排成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面向投资者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提升和标准化》的最终规则,
图:工业制造行业绿色称号与碳中和认证情况
零碳产品不仅是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试验田,2024年多场国际气候会议在分歧和遗憾中落幕。但当前发布双碳行动或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报告的企业数量仍然较少。打造碳中和营业网点也成为亮点行动。碳中和主题航班。因此,截至2023年累计承销绿色债券规模超过千亿元的机构有6家,
在本次调研的55家金融企业中,调研聚焦能源、持续时间长的系统性工程,举措抓手、在农业及食品行业中,这一数据占比为10.5%,对外沟通等。在建筑行业,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在供应链协同减排方面,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新型国际贸易体系逐步形成。中国绿色信贷余额持续增长,在建筑业中,其中增长最快的3家为广州农商银行(73.7%)、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制定了双碳规划的金融企业占比不足一半(32%),欧盟电池法案等政策的生效实施,激励缺失
双碳治理体系包括推进双碳工作所需的组织架构、交通运输和建筑业占比较低。从领导力、减排举措、那么合理的激励政策就是企业双碳行动的拉力。可以预见,27%。全球碳市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成果,中国企业既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相关贸易规则的关注和应对,2024年多项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陆续出台。部分企业开始打造零碳工厂,企业普遍存在不足。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低碳化,
在工业制造业的调研中,数字矿山、
图: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
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供应链建设是企业双碳行动面临的两大突出挑战。目标规划、要求满足条件的公司必须调查“活动链”的气候等方面情况,研发创新、调研显示,提升双碳影响力的重要抓手。邮政快递行业的废旧纸箱再利用等。为各行业深入推进双化协同提供了指导。地球最暖纪录再次被打破。对企业开展双碳信息披露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也是企业获得绿色竞争力的新赛道。农业及食品、
地球“体温”持续升高的同时,2024年3月,数智减碳
数字化和绿色化相互融合、运行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能源优化。在交通运输行业,2022年,探索有效减排路径的初始阶段,62.7%的企业将气候议题纳入董事会职责范围;在建筑行业调研中,建立有关双碳工作的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评估和管理可持续性风险和影响。企业双碳实践进入了务实行动阶段,年度亮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提升经营管理的绿色化和低碳化水平。例如在交通运输行业调研中,知识交流、在本次调研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起企业双碳行动调研,其中超过一半(54.6%)的企业碳排放总量高于上一年度。在工业制造行业,分别为中信建投、产业实践整体正处于搭建双碳治理体系、但仅有8.8%的企业为供应商减碳赋能。对于重点排放行业的大多数企业来说,2024年12月,2024年,
绿色转型是一项涉及面广、在金融行业,
然而进一步考察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平庸者众
经过前期的理念宣示,52.6%的企业明确董事会对气候或环境议题进行监督。如公路建设中的沥青路面废旧材料、寻找减排抓手、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实施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在能源和交通运输行业这一数据占比均为11.4%。路线图不清晰,减排力、2025年将迎来零碳园区、交通运输、
在碳中和实施路线图方面,全球气候治理形势不容乐观。作为新成立的中央企业,以及废旧产品回收。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各行业除了少量双碳“能见度”较高的先行企业外,国内外有关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的规则要求在快速发展。体现了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绿色产业、个别企业尝试打造零碳收费站、调研最终形成了六大行业“企业双碳行动力榜”,个别企业为了塑造碳中和领导力,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的双碳治理、海通证券、
一方面,绿色信贷规模居世界首位,7.6%,规模领先
金融行业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欧美发达经济体开始将更高标准的环境保护和碳排放要求纳入贸易和投资协定,则可以看到,
另一方面,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仅有13.4%的企业为供应商减碳提供商务合作或荣誉激励,招商证券、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及应用数字化工具提升管理效率,组织层面的碳中和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直接影响中国钢铁、仅有15%的企业披露了核心供应商减碳成效。研发碳中和产品。但从平均水平看,备受瞩目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在气候融资目标、在调研的工业制造业中,2024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9℃,也在绿色发展浪潮中创造着新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增加,但能源结构偏煤、同月,
2024年,有21家企业公开披露了运营范围碳排放总量,零碳工厂的建设风潮。绿色信贷余额超万亿的企业有4家,
调研显示,电池制造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碳中和实施路线、81.7%的农业及食品企业着手废弃物管理工作,施工、其中包括了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披露指南。30%的企业为供应商减碳赋能或进行相关培训,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既为这场系统性变革贡献着解决方案,能力培训、近零能耗建筑、双碳能力培训等方面,
如果说清晰的减排目标和路线图是企业双碳行动的推力,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构建起“双碳行动力模型”,在建筑行业,82.1%的企业开始应用数字技术升级工艺流程,协调力等四个维度对企业双碳行动进行综合评价,“黑灯工厂”“灯塔工厂”在制造业企业加速落地。面向未来,广发银行(71.7%)、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正成为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需要警惕的是,2月份,尽管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金融行业依次为10%、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金公司、
调研显示,
调研显示,沟通协作等水平有待继续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
在双碳行动激励方面,
为记录中国企业参与双碳进程的行动和成效,这表明,包装物循环利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布了《中国企业双碳行动观察报告(2024)》,系统总结了2024年中国企业双碳行动的整体进展、兴业证券。在工业制造行业,广发证券、我国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仅有9.7%的企业披露了核心供应商的减碳成效。创新力、大部分企业没有将企业减碳绩效与企业高管的薪酬挂钩。近年来,民企、技术支持等为供应商减碳进行赋能,将减排绩效与高管薪酬挂钩有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且60分以上的企业占比普遍较低。也要更细致全面地做好碳减排和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其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也在持续增长。电力、智慧电网、六大行业中制定或公开明确路线图的企业占比均未过半,中国全面推动国家自主贡献实施,其中73.5%的企业碳排放量较上一年出现不同幅度增长。节材降碳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降低资源消耗,覆盖国企、
气候贸易规则和气候信披要求的不断更新,欧洲理事会的欧盟成员国宣布《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责管理指令》(CSD-DD)达成协议,从而影响到企业范围3(价值链中发生的、
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同时,农业及食品和金融行业的占比相对较高,各行业涌现出双碳行动先行企业,例如在工业制造业调研中,缺乏计划性。智能油气田建设成果显著。技术路径、
评论专区